听新闻
放大镜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18-06-27 09:18:00  来源: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管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李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福祉、坚持共享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中得到生动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以习近平同志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为起点,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为标志,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战阶段。过去的五年中,我国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为决胜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明确了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扶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亲自挂帅、亲自谋划、亲自督战,把我们党所领导的反贫困实践推进到新境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确立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扶贫开发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措施精准。精准扶贫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精准要求,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工作中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扶贫,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创新了社会合力攻坚的扶贫方式。扶贫开发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脱贫攻坚战中创新了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企业扶贫、专项扶贫等多方面力量有机结合的扶贫开发新方式,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发展了扶贫先扶志的扶贫理念。扶贫不是简单地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脱贫攻坚战中强调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志气和精气神,培养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劳动技能,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社会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由教育部统编的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投入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内容。

  加大财政投入,优先发展教育。资源投入为中国发展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注入了底气。过去的五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了4%。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36%。在财政投入上明确“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即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在园儿童4413.86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取得跨越式发展。全国共有小学17.76万所,在校生9913。0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2%。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21万所,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7%。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毛入学率到87.5%,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各学段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在教育公平方面,坚持教育扶贫,启动实施了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县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标准;29个省份实施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改革创新,为高质量教育注入动力。新时代,赋予教育新使命,唯有创新才能回应时代的要求。五年来,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发展,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以就业促民生,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完善了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体系,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创造就业岗位,调整经济结构提供新的就业机会,鼓励创业创新开发新的就业空间,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扶持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等措施落地实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就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呈现出比较快的增长势头,就业形式更加多元。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我国通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比如,深化了工资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分配宏观制度等等。2013年至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上年分别增长8.1%、8%、7.4%、6.3%。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测算,每天消费在10-100美元的群体即为中等收入群体。照此标准,2015年中国有44%的人达标,约5亿人多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国家统计局出台了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探索性标准,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在9万-45万之间的家庭被划入中等收入家庭,按此标准测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24.3%,大约3亿人。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十八大以来,根据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制度建设要求,社会保障事业进展顺利。

  构建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目前已经建立起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福利为补充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保险包括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为主体的养老制度,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实现了社会保险制度层面的全覆盖。截止2016年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88亿人、1.81亿人、2.19亿人、1.8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

  打破双轨制,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建立起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一改革结束了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分立的局面,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告别单位保障走向社会保障,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在社会保障公平性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打破二元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城乡二元制的界线,使得社会养老保险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对于落实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意义重大,标志着社会养老制度安排朝着实现公平正义迈出重要一步。

  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6.8岁,孕产妇死亡率19.9/10万,婴儿死亡率7.5‰,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预防为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疗保障是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增长、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必然对健康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普遍存在医疗费用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高质量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是各个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首要目标。要解决医疗保障的问题,必须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针,变“保医疗”为“保健康”。从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看,影响人体健康的各个因素中,医疗服务水平占比很小,只有7%。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则高达60%。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切实降低个人医疗支出水平。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建立,13亿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编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医疗保险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保的保险报销比例也相应提高。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近年来还推行了医保出资、商业保险公司承办的大病保险,患者可以在基本医疗保险一次报销之外,进行第二次报销,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费用负担。201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46344.9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比30.0%,社会卫生支出占比41.2%,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为28.8%,是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坚持公益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改革的内容确定为医保、医疗和医药三个方面的综合改革,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公立医院改革,目标是恢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在改革中,坚决破除了医院以药品加成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医疗服务费用的科学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了30%左右,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86%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了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实现了异地就医住院的直接结算。家庭医生制度开始试点。

  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十八大以来,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保障形式包括廉租房在内的公共租赁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政策性产权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等实物住房保障。同时,还探索了保障房租金补贴形式,保障形式有所创新。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我国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2485万套,改造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158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近8000万住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为实现“住有所居”的民生保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