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听证现场。
正义网东营8月16日电(记者郭树合通讯员高文亮)“若不是检察机关不懈的坚持与调解,我都不知道与‘发小’王某某的借贷纠纷还将持续多久。”近日,任某对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表示感谢。
事情缘起两笔借款。任某因资金周转需要,于2017、2018年,先后两次向王某某借贷。借款期满后,任某无力偿还,王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就两次借贷分别作出民事调解和民事判决,并强制执行任某工资。但任某对调解、判决不服,遂向东营区检察院申请监督。
办案检察官及时调阅卷宗,核实相关证据。经审查发现,法院不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常岩海介绍,按常规程序,检方以不支持监督申请终结此案即可。“但任某与其母亲显然是带着怒火来到检察院的,如果就此结案,极有可能转化成信访案件。”常岩海表示,最好的结果是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然而,调解过程却是“一波三折”。起初,在承办人反复劝说下,积怨颇深的任某与王某某关系出现转机,均有和解意向。但任某母亲的一个举动,使调解工作陷入僵局。爱子心切的她,始终认为任某是被王某某欺骗所致,而且任某实际借款数额与借款合同数额存在差距,她遂以高利放贷为由将王某某举报至公安机关,被惹怒的王某某拒绝继续调解。
承办人并未因此放弃调解。“争议的焦点在于王某某是否涉及高利放贷,以及任某需要偿还的欠款数额。”常岩海介绍,经与公安机关研判案情,王某某并不存在高利放贷情形。欠款数额的认定,才是最大难点。王某某提供的借款合同证明,任某共借款39万元。但任某却坚称,他实际并未拿到这些钱,借款中有重复计算部分。
“糊涂账”如何理清?承办人会同公安机关逐笔查询转账记录、还款记录、微信账单等,核算资金往来。为争取和解可能,承办人还针对争议较大的“重复计算”即借款利息,协商王某某作出让步,放弃部分利息。最终,双方就款项数额达成一致:任某共借款25万余元,已偿还19万元。
核心问题解决,矛盾便迎刃而解。调解中,常岩海得知当事双方是一起长大的伙伴,因为借款才让二者关系出现裂痕。常岩海从法理、情理等方面,不断做任某与王某某的思想工作。前前后后十余次的努力,双方终于同意和解。
为实现“三个效果”统一,促进案结事了,该院邀请公安、法院、律师代表以及听证员,举行公开听证。听证中,双方各自发表意愿,并签订和解协议,检察机关向法院公开送达检察建议,督促终结借贷纠纷执行案件。至此,任某与王某某握手言和,三年纠纷划上句号。事后,任某专门到该院赠送锦旗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