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初心故事|初心在平凡里闪光
2019-07-08 14:50:00  来源:正义网

  我于1998年6月入党,2014年底从部队转业,以电视新闻报道这个特长进入了安徽省检察院。

  有次回老家,二叔问我:“你们检察院经常上新闻,有不少你拍摄的检察新闻吧?”我反问二叔:“你们也看检察新闻?”他肯定地说道:“看呐!新闻上会播出很多新政策,要多看多掌握啊。”听后,我心里美滋滋的,职业荣誉感立马上来了。

  进入检察院四年多来,我在安徽省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稿量是220多篇,零失误率。一条新闻,从挖掘线索、收集资料、采写稿件、拍摄视频、审批稿件,到电视台送稿和粗编画面,要经历七八道流程,这些基本都是“晚上提前写、白天使劲拍、拍完抓紧编”的工作模式。为了增强检察机关的“出镜率”,除了单条新闻,还要在快报、“插入式”汇编、长单条新闻上努力,这些稿件要求高、需要的视频素材也多,经常需要加班,但繁忙总有收获,现在百姓对检察机关了解得越来越多,这其中就有检察宣传的功劳。

  我的工作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拍摄收集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都是新闻素材,如果不现场记录,就会成为历史性空白。在记录的同时,我也被深深感动着。

  我还记得采访申诉人于英生时他说的那些话:“我一辈子到死不能忘的是检察官的分量,检察官对我于英生的个案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就是生与死,就是活着与生活的区别。”是啊,老百姓平平常常、安安静静,惹上一个官司,都是“天要塌下来的事”,怎能不让人揪心?而检察院可能就是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那根“救命稻草”。我身边那些可敬的检察官同事,他们低调不语却为了人民群众少流一滴眼泪做了那么多工作,那一幕幕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幕幕为人民谋幸福而忙忙碌碌的画面不停地感动着我,我的职责就是用摄像机对准他们、聚焦他们、记录他们为人民所做的点点滴滴。

  2016年8月,我接到去西藏采访“全国模范检察官”周会明先进事迹的任务,在采访路上,山南市检察院一位老驾驶员突然开始抽筋、呕吐,在大家茫然无措的时候,周会明已经驾轻就熟地开始处理了,我连忙打开摄像机记录下这一时刻。人的生命其实非常脆弱,危险随处可见,而周会明就是那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就是那位可以让人将生命托付给他的检察人。2018年1月12日,周会明因病离开了我们,追悼会的那天,我为他进行最后一次拍摄,我的摄像机一刻也没有关过,一分一秒的画面都不忍心放下,很多人都在哽咽流泪,他们在镜头里哭,我在镜头背后哭。

  每次工作忙到夜半,为了打起精神,我就会打一套武警擒敌拳。打完拳后浑身放松,继续干活。在院里,我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都是为了强身健体,为了能够胜任我的工作。同事们有时见到我左手一个架子,右手一个摄像机,都想帮我拿,我笑称:“这就是我免费的健身卡。”也正因为有好体力,才能让我有意志干一些熬心费时的工作,比如“抢救”那750个1985年以来的老式录像带。通过我的努力,那些很多年轻时期的院领导、同事们穿着各式检察服办案的场景,沉船、爆炸等各种重特大案件现场得以永久保存,我知道,加这个班是值得的。

  几年来,11楼的机房就是我的阵地,两个轮子的电动车、小推车就是我的“顺风快递”,50多斤重的三脚架、摄像机是我的“武器”,走哪拍哪,“机不离身”。从规范司法行为到公益诉讼试点;从周会明、赵晓峰、徐明书,到于英生案、杨德武案;从服务长江经济带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初见战果……800多次的采访,数千小时视频的拍摄,几百个微视频微动漫的制作,近40部纪实片、专题片、汇报片的报道,都从我这个小小的岗位升华出去,向大家宣传检察工作,展示检察风采,拉近检察机关与群众的距离。

  这些,就是我平凡的工作,初心在平凡里闪光,为了人民就是我的初心,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为检察工作服务就是我的职责使命。

  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