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北京:法治加持消费者 美好生活不打折
2025-03-27 17:55:00  来源:正义网

消费,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系着经济发展。当下,市场环境纷繁复杂,消费陷阱层出不穷,从食品安全问题到线上购物纠纷,从遭遇假冒伪劣产品到新消费业态维权困境,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时有发生。2024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在这场消费者权益保卫战中主动作为、精准出击,以司法力度和检察温度筑牢消费安全防线,联动相关部门合力守护群众“消费安全感”。美好生活不打折,让我们听听北京检察官们讲述的“3·15”幕后故事……

“拼装作坊”的凌乱令人震惊

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 何蕾

丰台区检察院检察官何蕾(左)和办案组成员研讨案情。

2024年5月,一个通过行刑衔接机制移送我院审查的案件摆在我面前。在电动自行车销售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中,执法人员在一家门店内发现了违规组装、改装后待售的电动自行车。由于涉案门店销售数额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执法人员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公安机关进一步摸排线索和侦查后,将魏某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移送我院审查起诉。

原来,为涉案电动自行车门店供货的魏某,采购无证车架、可破解的电机、控制器、轮胎等电动自行车零部件,自行组装成电动自行车,再通过抖音、微信等网络渠道以“动力升级”“续航翻倍”“超大载物空间”为噱头进行销售。更有甚者,魏某还以胶带捆绑的简易方式直接将蓄电池组装到大容量电池仓中,并提供电动自行车解除限速等服务,安全风险极大。

为进一步完善证据链条,准确认定犯罪金额,我们引导公安机关再次对魏某的住处、仓库等地进行细致搜查。走进魏某的“拼装作坊”,凌乱的场景令人震惊——不足200平方米的民房中堆满电池、车架和各种零件,地上散落着用于简易组装电池的电线、胶带,角落里各式各样的无证电池仓、载物货架、护栏等落满灰尘,组装好尚未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各类线头、接口杂乱无章地暴露在外面。根据公安机关新查获的7辆违规电动自行车及部分销售单据,我们追加认定魏某犯罪金额达30余万元。

经检验,魏某组装、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在尺寸限制、蓄电池防篡改、电器装置短路保护、阻燃性能等方面均不合格,不符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规定。尤其是,这些电动自行车使用的无证电池仓都是无散热孔的塑料制品,加之缺少电器装置短路保护,一旦充电过载,将在短时间内起火、爆炸。2025年1月,我院依法以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对魏某提起公诉。

2025年2月,电动自行车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加强源头治理,推动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等各环节的全链条监管,我们与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召开座谈会,就持续开展行业治理,加大对电动自行车产销各环节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规组装、改装行为达成一致意见。

目前,治理工作还在有序推进。

情绪失控的嫌疑人在怕什么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 刘继成

“检察官,我本来打算在演唱会上向女友求婚的,没想到……”2024年,我办理了一起涉及某明星演唱会门票的诈骗案。被害人李某是个28岁的小伙子,向我讲述案情时,他一度声音发颤,说他给了“某网站内部代理”上万元想买演唱会门票,等来的却是永远沉默的对话框。

原来,2023年8月下旬,李某经人介绍,加了自称在某售票平台工作的白某的微信,以人民币1.2万元的价格,向白某“预订”某明星演唱会工作证一张以及与明星合影机会一次。白某向李某保证,一张工作证可以带两个人入场,还可以安排李某的女友与明星在后台合影。李某付款后,白某开始以各种理由推托,先是说“主办方取消了工作证”,又说“公司会统一安排退款”,最后竟不再回复。李某多次联系对方未果后报警。

2024年2月,该案移送我院审查起诉。白某接受我们讯问时,一直在狡辩,称自己在某平台上看到过办理演唱会工作证以及和明星合影的广告,自己只是想赚点差价,没有存心骗钱。针对他漏洞百出的辩解,我逐条予以拆穿:平台账号没有票务搜索记录、虚构的退款审批流程、伪造的某售票平台工牌……一份份证据摆在眼前,白某突然情绪激动起来:“检察官,我认罪,你们别再查我手机了!”

为什么害怕查手机呢?我感到白某情绪失控背后一定还隐藏着什么。果然,进一步调取白某手机数据后,我们发现京外多地多人向其追讨退款的聊天记录。我们引导公安机关继续取证,民警奔波千里找到了这些被害人。看到新证据,白某又一次爆发:“你们怎么揪着我不放?”

经查,2023年5月至9月,白某利用粉丝对偶像的热情,在微信朋友圈、某平台上虚构票务代理身份,以“工作证进场”“明星合影”等噱头行骗,从包括李某在内的5名被害人处骗取钱款共计8万余元。每次得手后,白某会以各种理由推托,甚至拉黑被害人,大部分骗来的钱都被其用于炒虚拟货币。

2024年7月9日,我院以白某涉嫌诈骗罪依法提起公诉。截至当天,白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仅由其母亲代为偿还了被害人李某1.2万元。白某及其母亲均表示愿与其他被害人签订还款协议,分期偿还其损失。同年11月29日,法院以诈骗罪判处白某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数字经济浪潮中,每一笔交易都承载着消费者的信任。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不仅是惩戒违法犯罪,更是为千万消费者铸就的法治防火墙。

“织纹螺”整治拓展到全市

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 魏婷

“我在那家捞汁海鲜点的辣卤海螺丝,吃完有些不舒服,总觉得是用织纹螺做的……”2024年8月末,我通过通州区“检察+热线”协作机制,发现短期内有多条反映市面上制售疑似织纹螺菜品的热线举报线索。

我们调查了解到,织纹螺因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会导致食物中毒,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因此,国家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多地食品监管部门均发布过相关风险提示。

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以“海螺丝、海瓜子”为关键词,初步识别外卖平台图片,从部分经营烧烤、海鲜、熟食的店铺中获取样品,委托专业机构对食物原材料的物种、保护级别和价值进行司法鉴定,最终确认部分经营者制售的海螺丝菜品原材料确为纵肋织纹螺。考虑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我们第一时间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严查区域内违规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问题,除了加强宣传以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更重要的是从源头出发禁止经营者出现违规行为。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于2024年10月14日制发《关于开展织纹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对通州区食品经营单位开展全面检查,要求严格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严禁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专项整治期间,相关职能部门出动247人次,检查餐饮服务单位206家,立案查处3家。

2024年11月,我们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一起进行“回头看”。通过随机询问商户,我们确认织纹螺已远离菜品。当月,我们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食品安全及法律领域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参与评议。听证员建议进一步面向学校、公司等集体食堂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并做好织纹螺食品中毒的提前预判和演练,相关部门表示将认真研究落实。

在北京市检察院指导下,我们与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对制售织纹螺食品违法行为的审查调查、物种鉴定、违法认定、裁量标准等问题,北京市检察院在全市推广我院办案经验。目前,多个基层检察院均对同类问题开展调查,已办理案件5件,制发检察建议2份,开展磋商1次,进一步推动了织纹螺问题市域专项整治。

涉预付卡问题投诉信息同比下降40%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 李静雯

朝阳区检察院办案团队走访调查课外培训机构。

知名艺术培训机构闭店跑路,消费者退费无门、维权困难。近年来,这样的事屡见报端,消费者谈“卡”色变。2024年初,我院办案团队梳理市民热线12345相关数据后发现,2023年辖区关于预付卡问题的投诉是2022年的3倍,涉及体育健身、艺术培训、托育早教等多个行业,诉求集中于预收资金缺乏监管、企业跑路后退费难等问题。

我们研究认为,上述现象并非“无解”。根据《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经营者发行预付卡超过一定数量或达到一定金额规模,应当向行业主管部门备案,且发卡企业应确定一个商业银行账户作为资金存管账户,与该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

初筛线索后,我们决定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来摸排更多情况。通过数据碰撞,我们共发现应备案未备案相关线索102条,资金应存管未存管线索64条,超限额发卡线索206条。随后,我们选取34家已跑路企业为样本进行大数据画像,发现这些企业大多都有未按要求备案、未进行资金存管、欠缴房租等情况。

2024年3月,我院根据相关线索立案行政公益诉讼案件7件。办案组前往多家企业实地调查取证,多次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座谈。同年5月,我院依法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7月,行政机关向我院书面回复检察建议落实情况:先后有372家企业被责令整改,备案企业新增102家,资金存管平台入驻企业新增206家,累计存管资金量由之前的105.22万元增长至8967.07万元,全行业平台售卖率(指所有涉及预付卡的行业,通过监管平台出售预付卡占全部预付卡的比率)由60.08%增长至95.14%,预存资金安全性有了显著提高。

此外,我们还多次与朝阳区预付费清理整治专项工作组一起座谈,共建工作机制,协同推进完善预付卡预警综合治理工作。比如,针对“职业闭店人”(指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好关店、跑路方法,并接手处理后续维权问题的群体,以解散员工、重组客服团队、诱导消费者接受不公平方案为主要工作内容),我们推动行政机关完善行政处罚闭环;根据已跑路企业大数据画像提炼出的14个预警指标,我们提醒行政机关做好风险预警工作。

为确保整改到位,近期,我们对相关案件开展“回头看”。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以来,朝阳区12345市民热线涉预付卡问题投诉信息同比下降40%,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规范医美业从“打耳洞”开始

北京市怀柔区检察院 李国超

“老板,您知道打耳洞属于医疗美容吗?”2024年8月的一天,在辖区某美甲店内,我指着操作台上的耳洞枪问道。身为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那一刻我突发奇想:这次医美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的突破口,或许就藏在直径不足2毫米的耳洞里。

是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捕捉到了“异常”——通过将全区美容机构登记信息与卫健部门许可名单交叉比对,我们发现,辖区多家美甲美睫店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长期违规开展穿耳洞项目,以生活美容之名,行医疗美容之实,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经过实地调查,环境简陋、消毒措施不到位、使用的器械来源不明等问题也一一暴露。

“穿耳洞属于《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中的美容外科一级手术项目。”我院与怀柔区卫健委召开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座谈会,深入剖析辖区医美乱象成因,探讨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并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方面达成共识。2024年9月,两家单位重点围绕“三个是否”联合排查多家美甲美睫店:是否违规开展“穿耳洞”等医疗美容项目;是否张贴相关医美宣传广告;是否存放医疗美容器械?我们发现,多家店铺在毫无资质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打耳洞”“点痣祛斑”“冰点脱毛”等医美服务。

检查过程中,面对一些经营者、消费者的疑惑,我们现场进行了普法,指出“打耳洞”“冰点脱毛”等项目都属于医疗美容范畴;操作过程中使用的耳洞枪、多功能美容仪等设备必须严格管控;特别是“强脉冲光脱毛”项目,需要专业的执业医师在严格消毒和规范下进行操作,一旦操作不当,感染、留疤甚至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可能接踵而至。现场群众在接受普法后倒吸一口冷气。

检查行动中,大部分店铺积极响应整改要求,自觉规范了经营项目,也有个别店铺存在敷衍现象。对此,区卫健委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向商户详细说明合法经营的重要性,督促其移除医疗美容器械、撤下违规宣传广告,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今年2月,我们与怀柔区卫健委联合开展医美乱象专项整治“回头看”行动。接下来,我们将拓展模型应用场景到更多医美领域,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

社区团购自提点隐患“清零”

北京市顺义区检察院 王凤

顺义区检察院检察官对社区团购自提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

设置自提点是社区团购经营的特有模式,个人或法人通过社区团购平台申请成为“团长”,以“门店”身份入驻成为自提点。消费者在社区团购平台下单后,商品被配送至自提点供消费者自取。社区团购自提点便利了居民生活,也带来一些问题。

2024年4月,市民服务热线收到多条对团购自提点食品贮存卫生条件的投诉举报,引起我们的注意。

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团购自提点确实存在未使用冷藏或冷冻设施贮存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贮存设施未保持卫生清洁、食品与非食品类别混放、食品直接接触地面等卫生隐患。这些情况极易造成食品变质、污染,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社区团购自提点是一种法律法规尚未明确规范的新型经营方式,办好相关案件,首先要做的就是“补课”。我们学习大量政策文件、学术文章及典型案例,充分研讨后认为,社区团购自提点从事食品贮存活动,应当遵循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从事食品贮存的非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进行监管。

2024年5月,我院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针对团购自提点处于监管盲区,因数量多、分布广、经营灵活性强等特点导致监管困难等现实问题,建议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法治宣传,有效规范经营者行为。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检察建议,立即从团购自提点和电商平台两方面着手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累计排查团购自提点198家,要求整改42家。

为保障新业态规范发展,我们还与行政机关、团购平台相关负责人座谈,明确团购平台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负有对自提点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行审核并进行监督的责任,督促平台企业进一步完善巡查考核制度。

2024年底,我院联合相关行政机关共同开展团购自提点专项整治“回头看”。在多家社区团购自提点,我们查看了商品保质期、贮存位置和方式、自提点经营环境等,检查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隐患“清零”,百姓安心,作为公共利益守护人的我们也可以放心了。

文稿统筹:记者简洁

  编辑:洪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