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06-28 09:05:00  来源: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杨永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报告精神体现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之中,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之中。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跃升

  治理是随着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组织协调机制,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天下大治”是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至今近百年,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基础薄弱、缺乏经验等历史原因,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

  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与资本主义竞争较量的重要方面,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探索。从“四个现代化”到治理现代化,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从制度体系到治理体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到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我们党在中国治理道路上的坚实脚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古今中外治乱兴衰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史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概念。它在本质上既不同于封建统治的治国理政,也不同于西方的治理概念。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就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国家治理的过程,就在于充分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激发国家、社会与市场的活力,促使三方积极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原则,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一是制度体系。作为一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要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引领力。制度是治理之本,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制度建设。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制度的实践形态和功能实现,要体现治理体系的科学化、治理能力的高效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治理机制的常态化、治理效果的最优化。治理是制度之用,制度优势要在治理现代化中落地见效。三是价值体系。作为制度和治理的基本准则,是贯通制度体系和治理实践的灵魂。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准则、基本价值追求,规定了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治理现代化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化。

  推动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治国理政制度为本,强基固本方能长治久安。治理基于制度、源于制度,制度决定、统领、支配治理,没有脱离制度的治理。推进治理现代化,以完善制度为前提和基础。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要用三十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更完备”是基于制度体系的空间特性,要求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强,增大制度的覆盖面,减少制度的盲区和漏洞,提高制度体系的衔接性和自洽性,克服某些制度之间的不兼容性。“更稳定”是基于制度体系的时间特性,要求随着社会运行的有序程度增强,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延续性,让制度内化于社会机体之中,常态化运转、稳态化运作,在改与不改、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之间保持恰当的均衡。“更管用”是基于制度体系的实践特性,要求随着国家治理的法治程度增强,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协调、控制功能,强化制度权威,增强制度效能,减少制度疲软、制度失效现象。更完备、更稳定,都要落实到更管用上来。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一个科学的制度设计过程,更是一个攻坚的制度变革过程。一些利益格局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已成为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重大障碍。因此,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瘤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依赖创立初始阶段的制度设计奠定坚实基础,也依靠长期运行期间的制度完善不断巩固成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过程,是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增强制度自信的过程。

  当前,党带领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复兴由富向强包括国家治理能力的显著提高。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利益格局固化的艰难阻碍,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复杂,提出完善制度、推进治理、贯彻法治、从严治党的艰巨任务,要求增强制度完善能力和制度主体力量,确保夺取决胜全面小康的胜利,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经验日益成熟的集中表现,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国家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与那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上还有不小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进人新阶段。

  一是全面拓展治理实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方位、各领域、各层次的治理现代化。从企业治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到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新时代治国理政有机统一。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到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经济治理、生态治理、核安全、网络治理、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担当大国责任、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促进大国治理与全球治理相容互济。从单项治理到总体治理,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揽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各领域的安全治理来达成总体国家安全的效果,又通过总体国家安全状态的保持来推动各领域的安全治理。

  二是紧紧扭住治理重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相一致,与治国理政新战略新实践相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据我国发展关键阶段的实践要求,解决实现奋斗目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成国家治理的基本领域及治理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全面依法治国确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方向,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着力破除治理现代化重大障碍、有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全面治理与重点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既有总体布局,又有战略布局,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三是更新变革治理理念。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支配着治理理念,渗透于治理理念。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蕴含着治理理念的转变创新,形成现代化治理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处于核心位置,决定了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协调发展追求发展布局、发展关系、发展空间、发展要素、发展进程的协调性,实际上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治理新秩序。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经济、自然、社会规律的共同要求,与生态治理是同一项任务、同一个目标。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活力、进化、兴旺之道,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就内含着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合成一大盘大棋局来下。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表现在治理领域就是让人民共享治理权利和治理利益。新发展理念赋予治理理念新内涵。

  促进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融合贯通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离不开治理体系的支撑保障,也离不开价值体系的引领整合。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都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围绕其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价值体系培育与治理体系建构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为形成国家价值内核、实现社会共同理想、构建人民精神家园,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核心价值观标刻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准则,确立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航标,立起了一面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使现代化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信仰意志更加彰显、结构特性更加突出。具体来说,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了谁”的价值取向,我国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由人民所赋的治理权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了什么”的价值目标,治理的完善、方式、效果,都要服从服务于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价值观而推进,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怎样评价”的价值标准,评价治理是非得失,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国家治理的实践标准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标准。牢固树立治理的人民标准,也就解决好了治理的政绩观,评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治理政绩,不是看形象工程的大小多少,而是看人民利益的增长程度,看广大群众的满意程度。

  现在,现代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所追求的发展目标,西方国家的治理模式、文化理念一度被奉为圭臬,它似乎包含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于治理现代化的全部构想。西方一些政客、学者认为他们就是治理现代化的楷模和目标,认为他们的治理体系体现了“自由”“民主”“人权”,并将其视为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进行推销。诚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方面需要一个汲取西方文明有益成果的过程。但“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文化价值观念深刻左右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每一个治理体系的背后,必有支撑其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文化的因素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决定力量。我们要警惕借“普世价值”抹黑我们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行为。借鉴西方治理现代化经验,并不等于忽视自身文化特点,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在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言必称希腊”,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只能是妄自菲薄、丧失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这种主张和定力,来自文化上的自信从容。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改进和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保持对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的坚定自信。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以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作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者作为统一体,共同支撑起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体现出的道德滋养,革命文化渗透着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的科学理论等,占据着价值体系制高点,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从这三个层面的文化中汲取治理现代化的营养,既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又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强定力。

  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