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不妨有点“反”思维
2018-06-25 16:08:00  来源:

  “反”思维是和正面思维、常规思维相对而言的,着重从事物的相反方面或对立面研究认识、思考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领导干部学点“反”思维,将有助于全面辩证地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驾驭领导工作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应学点什么样的“反”思维呢?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种“反”思维方式。

  一是柔弱式思维。这是一种充分认识和发挥柔弱的作用,坚持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反”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为数相当多的人似乎都有一种思维定式:崇尚阳刚与强大,不屑于阴柔与弱小。殊不知,柔与刚、弱与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作用。在现实的领导工作中,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刚性的手段和强大的力量,而解决某些问题则必须要以柔制柔,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况且,在某种意义上,柔弱与刚强相比较,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另外,“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之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任何新生事物一开始都是柔弱的,虽然柔弱,但它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未来,代表着事物的生机与活力。学会了柔弱式思维,掌握了柔弱与刚强的辩证法,该刚则刚,当柔则柔,做到刚柔相济。

  二是虚软式思维。这是一种重视“务虚”、“软件”、 和“软功夫”的“反”思维方式。“虚”相对于“实”,“软”相对于“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究竟是“虚”重要还是“实”重要,是“软”重要还是“硬”重要?可以说众说纷纭。我们先以日常领导工作中的“务虚”与“务实”的关系为例。日常领导工作中所谓的“务虚”,即是端正思想路线、抓好科学决策、制定正确的方案规划、形成一个好的思路等等。而“务实”则是实际行动,是做好实际的工作。“务实”固然重要,但要务好“实”则首先要务好“虚”,即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路线或科学的决策。“思路决定出路”,务不好“虚”则必然也务不好“实”。再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软功夫”与经济工作的“硬效益”的关系为例。经济工作的“硬效益”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软功夫”。没有扎实有效的“软功夫”,何来响当当的“硬效益”!还有, 大多数人常常过分注重“硬件”而忽视“软件”,而不知“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硬件”。

  三是糊涂式思维。这是一种有意糊涂、不过分较真,或故意装糊涂的“反”思维方式。按常规来说,领导者干事情、做工作,都应当头脑清醒、思路清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而不应当糊里糊涂,更不应当装糊涂。然而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领导者在某个时候、某种情况、某些条件下,恰恰需要有意识的装糊涂,有意识的不较真,有意识的和稀泥、搞折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时,过分认真乃至求全责备,未必就聪明。有意识地糊涂一下,看主流观大节重长处,不计小疵小过则为高明之举。大事讲原则,小事要宽容。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糊涂一下,应当说是一种比较明智的做法。糊涂式思维方式是一种重大局而轻枝节、讲原则性而又不失灵活性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蕴涵着一种战略精神、全局精神、整体精神、宽容谅解精神、包容精神、灵活精神、策略精神等等。运用好糊涂式思维的基本原则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是装糊涂而不是真糊涂。

  四是妥协退让式思维。这种“反”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和作用就是要求人们学会暂时的妥协和退让,委曲求全,保全和发展自己,从而获得或实现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坚持原则,积极进取,通常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为着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或长远利益,进行必要的妥协或退让也是无可非议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必要的妥协或退让,带来的往往是生机、发展和福音。没有妥协就没有成功;没有退让就没有进取。当然,妥协退让不是无原则的,而应是适度、适宜的。

  五是放弃排除式思维。这种“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是要求不但要懂得如何获得或占有,而且还要学会怎样放弃或排除。如何获得或占有是一种智慧,而懂得怎样放弃或排除则更是一种大智慧。“善取不如善弃”,只有善于放弃的人才能善于获取,只有善于排除的人,才能又快又好地从无数的河沙里淘得真金。舍得,舍得,先舍后得,没舍不得。古往今来,任何一个高明的人、有智慧、有成就的人,都是善于放弃排除的人、善于舍得的人。他们放弃排除的、舍得的是什么呢?是不该他们拥有的、得到的东西,是影响他们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东西,是影响他们的命运前途的东西。人生的辩证法就是如此。该放弃的必须放弃,该排除的必须排除,该舍得的必须舍得。否则,你非但一事无成,弄不好,还会身败名裂。

  六是自然无为式思维。与积极有为式思维相对应,这是一种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反”思维方式。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常来说应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有为地进行实践活动,这正是人类区别于万物的特征所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要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要顺乎天,应乎人,保持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由于种种原因,长时期以来,我们不适当地夸大了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过分重视了一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所谓的“积极有为”的活动,违背了自然和社会规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这个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在积极有为的同时,还必须掌握自然无为即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维方式,以使其积极有为的实践活动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从而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