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中西部地区首个检察简史展览馆:给检察自信找文化"支点"
2019-06-14 08:57:00  来源:正义网

  “新中国第一任检察长是谁?”

  “刚晓得,是罗荣桓!”

  近日,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检察院的中西部地区首个检察简史展览馆内人头攒动,刚参加完“检察开放日”活动,两名初中学生便相互间考了起来。

  开馆近5年,这座展览馆已迎来最高检、团中央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25个省市1.5万余人参观,成为检察机关一张面向全社会“弘扬检察历史文化、搭建检务公开平台”的闪亮名片,也被命名为重庆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重庆市社科类科普基地。

  然而,不少参观者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初为什么要建馆?

  开端:

  踏上“寻根”之路

  “一半老百姓不知道检察院是干什么的,连检察干警对检察制度的沿革变迁也一知半解。”2011年初,一份让人颇为尴尬的检察文化调查问卷,摆上了长寿区检察院的党组会议桌。

  问卷的其中一道填空题是:人民检察制度历史上,第一位国家公诉人是谁?全院没有一名干警答对。

  “只有找到‘从哪儿来’的文化根源,才能树牢‘到哪儿去’的坚定信仰,打造出检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长寿区检察院政治部主任江瑛说。

  这一年,长寿区检察院确立了“廉洁从检树形象、坚定信念争一流”的奋斗新目标。接受专家建议,建一座检察简史展览馆的规划,也列入该院检察文化品牌建设的日程表。

  “一个基层检察院凭啥子建展览馆?”

  万事开头难。各种质疑的声音随之而来,检察干警内部的畏难情绪也很重。“从无到有建设一座展览馆,太难了。”

  “没底气,缺干劲,是当时大多数干警的心态。”江瑛说,“院里干脆想了个剑走偏锋的办法,借创作院歌给大家提提精气神”。

  “又学习来又办案,团结一心努力干,咱们长检人,个个勇向前……”这首《长寿检察之歌》,曲调来自红色革命歌曲《南泥湾》,由该院干警重新填词创作,巧妙地将南泥湾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和“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为核心的检察职业道德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开头也有点难为情,不过越唱越觉得好听,唱出了长检人的心劲。”青年干警冉从江说道。

  院歌唱出来,干劲鼓起来。全院上下逐渐形成共识:建!

  “为长寿检察续一本完整的‘家谱’!”江瑛说,该院决定以建馆为契机,一举打通检察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拳头产品”、存在感弱的痛点。

  建展馆,续家谱,铸品牌。这是一条检察文化的寻根之路。

  开建:

  从“0”开始向“1”跨越

  2012年,检察简史展览馆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在筹建过程中,该院抽调各条线骨干力量组成主创团队,坚持展陈原创设计、自行收集素材,从“0”开始,向“1”跨越。

  团队组建伊始,就遭遇了一个大难题:检察简史展览馆的展陈特色如何体现?看点在哪儿?

  “对一个基层检察院来说,想收一件镇馆之宝实在太难了。”考虑到实物收集的难度,主创团队另辟蹊径,把更多心思放在史料收集上面。“展品可以是复制的,但历史是真实的,要把史料‘秀’出花来。”

  历经数个月的筛选、梳理,主创团队逐步勾勒出了展馆的文化基调:即以“弘扬检察历史文化,搭建检务公开平台”为主旨,以世界检察制度的产生、演化、传播和继受的历史脉络为基底,还原人民检察制度创立和发展变迁的历史画卷,再现重庆、长寿检察机关不断前进、发展壮大的时代轨迹。

  增加世界检察制度板块,是该馆在展陈内容上的一大突破——那就是,分别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两条主线,阐述检察制度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演进的恢宏图景。主创团队还通过巧妙设计,让参观者借助互动地球仪,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了解一国检察制度特点。

  “中国篇”则以我国古代特有的御史制度、监察制度为源起,大量运用红外线镭射投影、互动点击、电子感应翻书等多媒体手段,着重展现新中国成立后检察制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重庆篇”“长寿篇”侧重用第一手史料和老照片等元素,再现重庆检察事业的岁月变迁。

  “我们摒弃了单纯按照时间为主轴的展陈顺序,在不同展馆以主副线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呈现检察制度发展的大脉络、大格局、大趋势。”主创团队相信,别具一格的全球视野、中国特色、重庆印迹、长寿坐标,会带给参观者耳目一新的体验。

  展陈顶层设计有了定盘星,团队成员的足迹又踏遍重庆、北京、江西、河南、山东、上海等省市的10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在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珍贵检察史料——共收藏图片资料4.2万余幅、历史档案1.4万余页、音视频资料15小时。

  “看过的检察史类书籍,摞起来一人高,有3个多月都是‘泡’在档案馆、图书馆的。”主创团队成员晏晶回忆,一次为了拿到民国时期的关键资料,他们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去重庆档案馆翻拍了1万多页的档案史料。

  “最后只展陈了大概千分之一不到。”晏晶说。

  连续3个多月的熬更守夜、周末无休,主创团队成员不仅六易其稿,拿出了8万余字的精彩文案,还从海量史料中甄选出图片资料300余幅、文史档案100余页、音视频240余分钟作为最终展品。

  除了史料,收集实物展品过程中,还发生过一段感人的故事。

  “你们稍等一下。”一次,大家去慰问80多岁的老同志陈晓山,听说院里要建展览馆,他起身走进卧室,在衣柜里翻找起来。

  出来时,老人的手里捧着一个红色帕子包裹的木盒。当他的手颤颤巍巍地打开盒子,里面竟然是一枚1991年最高检颁发的从检30周年勋章。把勋章递给江瑛,他只说了四个字:“一片心意。”

  “像陈晓山老人一样,不少干警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旧照片、老物件,都想为建馆尽一份力。”江瑛有些动容地说。

  前后历时三年,这座凝结着老、中、青三代长寿检察人初心的展览馆,眼见着一天天化影为形——展馆建设进度条的指针,距离心目中的那个“1”已近在咫尺。

  “着眼世界检察大历史,涉及面广,有学术性。”“立意高,挖掘深,还原了检察历史,传播了检察文化。”在专题论证会现场,对于展馆的专业“含金量”,黄京平、黄风、陈忠林、李昌林等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给予一致肯定。

  他们一锤定音:“可以开馆!”

  开馆:

  给检察自信找文化“支点”

  2014年9月19日,检察简史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我宣誓……”开馆当天,长寿区检察院全体新进检察干警和晋级检察官在展馆大厅举行宣誓仪式,这由此成为该院的惯例。

  步入检察简史展览馆,共分序厅、世界篇、中国篇、重庆篇、长寿篇5个篇章,运用图文展板、音视频展播、文史资料复制及多媒体互动演示等展陈手段,借助声光电、场景复原、新媒体互动等高科技应用,生动还原了检察制度发展变迁史。

  “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自己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岁月,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借助单轴互动系统,一页一页翻动投影画面,退休干警黄淑琴感慨颇多。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穿梭于检察发展史的长河,打开古今中外的纵横视角,不仅“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的思想命题游刃而解,中国特色检察道路的历史必然也豁然开朗,无形中激发着每位检察干警的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

  “走出展览馆,我们多了一份检察自信。”青年干警余峥说。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该院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先后打造出检察文化大厅、检察文化长墙、预防犯罪法治教育基地等一系列特色检察文化品牌,形成“一馆、一厅、一墙、一堂”的长寿检察文化体系。

  从“甘为人后”,到“敢为人先”。检察文化建设渐入佳境、润物无声,该院干警思想、理念、作风的方方面面也悄然改变。

  青年干警张力川荣获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业务能手”,实现全国性竞赛奖项“零的突破”。

  经开区中心检察室主任郑涛,身患重病十余年仍坚守一线,倾情帮助目睹父亲杀害母亲的女童妞妞(化名)走出阴霾,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老干警向瑞才38岁时从部队转业到该院。他自学法律知识,用7年时间考取法律专业本科文凭,又用6年时间通过司法考试,终于在自己53岁那年,圆了检察办案工作的梦。

  “之前觉得考不考无所谓,反正都是一辈子。”他说,看到大家都进步,自己有点慌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初来长寿,看重的就是开放包容、干事创业的氛围。”多年前,还是一名沿海省份检察官的钟金杭毅然辞职,拖着一个行李箱来到长寿,通过遴选成为该院的一员。

  2011年以来,长寿区检察院面向全国商调、遴选、公开招录46名干警,有11人曾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源头活水不断注入,“你追我赶、奋发进取”蔚然成风,“敢吃螃蟹”成了长寿检察的“新标签”。

  ——举办“每月大讲堂”,邀请樊崇义、陈瑞华、黄风、梅传强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走上讲台,带来前沿理论和司法实践的新趋势、新理念。

  ——建成国内首个深度体验式预防犯罪法治教育基地,参观人数逾4.5万人次,并有680余万人次通过视频网络点播、VR场景参观接受法治教育。

  ——先后办理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全国首例附条件不起诉案、重庆首例“常回家看看”案。

  以文化人,文化育检。一路走来,长寿区检察院始终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检察人员素质和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先后荣获“全国群众最满意基层检察院”“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全国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等数十项国家级、市级荣誉表彰。

  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