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即便你有了某种强烈的情感,如果你的理性告诉你它并不合适,你便能够抵制住这种情感,作出不同选择的品质。社会英雄是那些始终内心充满矛盾和情感冲突,又能在这种冲突中作出正确抉择的人。
作为一个伦理学研究者,这些道理应当说已经烂熟于胸。然而,如果你在工作、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种种人生阅历中对此时常温习、频有感悟,这些道理就可能内化为你对道德的信仰并终生受益。因此,好的道德品格的教育养成始终是不同社会文化恒久的主题,一年多以前在美国哈佛进修时上过的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授课的老师叫凯茜,她在课上讲了自己家里的一个故事。她的祖父是爱尔兰人,从懂事时起,就总听见祖父对她说:“我恨英国人”。多少年来,这句话一直在她耳边萦绕,但她每每都要提醒自己,不要有这种情感,因而总能在这种声音的纠缠中作出自己认为恰当的选择。
在一节课上,凯茜还借用一个电影片段讲什么是道德英雄主义。《探寻者》这部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主人公内在的道德情感矛盾和心理冲突,令他不断地挑战自我,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做“正当”的事情。
我当时感觉自己好像不是在课堂,而是在教堂,基督教道德强调,“爱邻如己”,也主张爱自己的敌人,“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转过去。”我并不以为这种道德可以在社会中实行,在一个像美国这样的推崇自由、人权和人的尊严的国家,一个在我们看来并不太大的人际纠纷都要上法庭的社会能允许自己忍受这般凌辱吗?但是,道德的确时常要求人们违背自己强烈的情感和意愿,做出正当的选择。“我是否遵循了我自己所信奉的行为准则?”这是一个需要处在道德冲突中的人们不断扪心自问的问题。
美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一直研究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而凯茜说自己更想探讨如何教会孩子们批判性的思考,以及由谁来教会他们?道德哲学家的任务是追问什么样的品格是为我们建构道德所必需的品格?而道德心理学家则要研究“如何解释那些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者的行为?”一个学生提出如何区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职责问题。凯茜回答说,社会学家并不关注个人的社会生活层面,而更关心一个人的社会呈现(Representation)和角色,关心社会秩序。而心理学家则关心一个人是否适应这样的社会?如果不适应,应当如何处理?并研究一个人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群体的成员。
凯茜的课让我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心理学、伦理学和教育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我们社会紧迫的道德品格教育问题?